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劳动关系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和能力,掌握协调处理劳动关系事务的现代组织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能够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各级工会组织、研究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中从事劳动关系处理实务以及理论政策研究,并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面向劳动者权益保障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劳动关系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国内第一家劳动关系普通本科专业,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本专业是适应中国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的学科平台上的交叉应用型学科。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具能力,并具备前沿性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务能力。教学方式提倡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讲评式、情景模拟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为主要目标。建立多种专业实践基地和实验室,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本专业正在完善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育体系,修订完善培养方案,强化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培养学生实操能力,拟实施“学用双导师制”,实现因材施教,试行“小学期制”,探索学生开放自主的学习和培养方式,加强学涯职涯规划课程的专业化体系建设,坚定学生专业目标,大力支持和开展富于专业特色的学生课余活动。同时,推进精品课程与教材建设,强化师资队伍与学术梯队建设,重视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加大实验实践教学比重,完善教学管理,为全方位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建立保障体系。
师资队伍
劳动关系专业现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7人。学历情况为:博士6人,硕士3人。此外,劳动关系专业在学校内还有研究生导师6人。全部为教授。劳动关系专业的教师队伍以中青年师资为主,他们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还具有丰富的处理企业劳动关系的实践经验,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学科、专业带头人简介
乔健:副教授、劳动关系系主任、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硕士。兼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副会长;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会劳动社会学分会副会长;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劳动关系、劳工政策和工会的教学和研究,北京市教学名师,曾获院十佳教师、工会干部培训优秀教师。近年著述包括:China's Trade Unions - How Autonomous Are They?;《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副主编。论文《略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等60余篇。在研课题: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集体劳动争议预防与处理机制的系统化建构研究》子课题负责人。是我国第一个劳动关系本科专业的设计者之一,也是国家职业标准之《劳动关系协调员(试行)》的起草者之一。
郑桥:教授、劳动关系系教学副主任、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校岗位培训部骨干教师。多次获院十佳教师、工会干部培训优秀教师。兼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常务理事。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劳动关系领域教学研究工作。主编和撰写《世界工会概况》、《劳资谈判》、《比较视野下的中外劳动关系研究》,任《劳动关系学》副主编、《国际工会运动概况》副主编,在各类专业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百多篇。学术研究领域涉及国内外劳资关系、工会运动,劳资谈判制度以及中外劳资关系比较研究。主讲课程:劳动关系学、集体合同制度与实务、当代世界工会运动现状、劳资关系国际比较等。
课程设置
鉴于劳动关系学科是多学科知识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其专业培养方案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和社会学作为四大学科支柱,主干课程或称专业基础课均围绕这四个学科设置,其中包括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法学基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概论、劳动社会学。专业方向课程以劳动关系学引领,以集体合同制度、职工民主管理和社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及实务作为本专业最重要的方法课程,还包括劳工政策、劳动心理学、职业安全卫生、社会保障概论、劳工历史与现状、工会法和工会组织、国际劳工标准、比较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名著导读等。再辅之以高等数学、英语、统计学原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SPSS软件操作等课程,以支持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或升学所需要的基本工具能力。这一课程体系既涵盖了公共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所确定的公共管理学主干课程,也突出了劳动关系的专业特色。其中,集体合同制度、职工民主管理和社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及实务、劳工政策、劳动心理学、职业安全卫生、劳工历史与现状、工会法和工会组织、国际劳工标准、比较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名著导读等11门课程为本专业首创。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课程重点放在管理学和专业方法课程方面。
此外,专业培养方案还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双语教学等方面作出规范,使学生达到培养规格。比如,设置实践性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的课程门数、实践方式和考核形式作出制度规范,力求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实务工作能力。
就业领域、岗位设置及就业状况
就业目标:政府机构、工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岗位,企事业工会;就业服务机构的咨询、辅导、培训人员;劳动执法监察员、劳动争议仲裁员及劳动司法机构的其他工作人员;企业管理顾问公司、咨询公司、民办非企业机构研究、认证、监察、培训、咨询人员;街道及社区劳动与社会保障机构工作人员。
深造前景: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劳动关系专业、劳动法学专业硕士、博士学历。本系已于2013年面向在职人员招收公共管理专业(劳动关系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
2016届劳动关系专业毕业生共52人,就业率为100%。其中,签订三方协议26人,劳动合同书9人,用工证明6人,考研和出国留学11人。
往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谌光勇,2009届毕业生。北京市海淀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仲裁员。
伍美云,2010届毕业生。校级优秀毕业生、曾多次获得校级奖学金。现为首都经贸大学劳动关系专业在读博士。
罗峰,2010届毕业生。曾获学校三等奖学金,现为全国总工会权益部干部。
魏炜炜,2011届毕业生。多次获国家励志奖学金,获院三好学生、院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北京市延庆县2012年度优秀大学生村官。
陆钧承,2011届毕业生。曾获全总奖学金、院三等奖学金。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硕士。
刘恬,2014届毕业生。曾获国家奖学金。美国罗格斯大学雇佣关系专业硕士。
袁方政,2014届毕业生。香港城市大学仲裁及争议解决学法学硕士。
王铁桥,2015届毕业生,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共青团东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委员会副书记。
李一珣,2015届毕业生,多次获得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法务专员。
于潇洋,2016届毕业生,曾获校三好学生称号。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体系管理专员。
李奕成,2016届毕业生,曾获校三好学生称号,北京市东城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仲裁员。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4 养娃家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ywj@yangwajia.com